您当前的位置 :浙江在线 > 浙江发布 > 专题专栏 > 百家发布追寻奋斗百年路 > 风物 正文

建党百年·奉化记忆|散尽千金救养灾童——寻访奉化“国际灾童教养院”遗址

2021-04-23 10:39:48

走进莼湖岙口村泰清山,当年“国际灾童教养院”已瓦砾无存。唯有那座梅华亭,还默默地记录着当年的故事。


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日军进攻上海,许多儿童流离失所,无家可归,挣扎在死亡边缘。时居上海的奉化籍爱国实业家竺梅先是上海大来银行、宁绍轮船公司、嘉兴民丰造纸厂、杭州华丰造纸厂等企业的总经理,是当时上海滩响当当的大人物,人称“竺大班”。目睹此情此景,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毅然决定创办灾童教养院,希望将灾童抚养成人,将来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有用之材。


图片


之后,竺梅先多方筹措,募足第一年预算五万元。他将院址选在家乡奉化泰清山上的泰清寺内,修建了校舍等设施,并聘请约70名优秀教职员工,共计收养600多名灾童(包括当地贫困儿童)。为保证教养院师生安全,他还特别邀请同情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戴安德(法籍)、安得尼(英籍)担任董事,将教养院命名为“国际灾童教养院”。


1938年9月,教养院正式开学,设有幼儿部、小学部、初中部,教养兼施,德体并重。教养院特别重视将文化教育与抗日救亡相结合,岳飞的《满江红》和文天祥的《正气歌》等爱国诗篇都被列入教材。院方还经常邀请陶行知等进步人士作抗日演讲,并组织演出队进行抗日宣传。1941年4月,宁波、奉化相继沦陷,物价飞涨,前期募集经费已告罄,资金来源困难,从此竺氏夫妇承担下全部费用,勉强支撑。当时有许多友人劝说竺梅先,不如解散教养院,去香港或海外重振家业,但他谢绝了:“既然把这许多孤儿难童收下了,我就不能半途而废。”


图片

1942年5月,宁波地区遭受特大自然灾害,竺梅先冒着日伪通缉危险,为灾童教养院奔走筹粮。由于长期辛劳奔波,积劳成疾,在从永康、金华办粮归来路上,他咳血不止,后抢救无效,于5月30日与世长辞,时年54岁。当他的灵柩运抵泰清寺时,沿途迎候的当地百姓和教养院师生,无不痛哭流涕,山路上跪满了教养院的学生,山谷中回荡着悲恸的哭声。


徐锦华在清理他身后的财产时发现,为了支付抗日救国各项庞大支出,尤其是支撑起这所灾童教养院的巨大开支,原本累积的上百万资金已空空如也,名下产业也抵押殆尽。即便如此,徐锦华仍秉承竺梅先“一定要把孩子们好好抚养下去,直到他们能自立为止”的遗志,继续苦苦维持教养院一年多,直到最后一批灾童毕业,安置好他们的去处。当时,汪伪驻军多次要挟接办,徐锦华坚持“宁可解散,也绝不能把孩子们送到日寇和卖国贼手中。1943年9月23日,历时五载的奉化“国际灾童教养院”被迫停办。散尽千金的徐锦华带着儿子回上海投靠亲友。1946年,徐锦华病逝。


图片

值得称道的是,竺氏夫妇倾注全部心力护佑的院童们,后来都长大成人,报效祖国。教养院解散时,有30多名学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浙东纵队,走上了卫国战场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。其他学生有的继续求学深造,有的走上工作岗位。虽然各自际遇不同,但有一点是相同的,那就是600余位院童,没有一人做汉奸走狗。


历史不能忘却,英雄必须铭记。2011年,当时奉化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筹建“国际灾童教养院”纪念馆的批复,后申报为奉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2015年7月,“国际灾童教养院”史料陈列馆在莼湖尔仪小学开馆,纪念影片《雏鸟的天空》同时开机,再现竺梅先夫妇战火中的爱国情怀。而竺梅先后人和部分灾童也从各地赶来相聚于此,回忆往昔,追溯历史。


图片


如今,走进“国际灾童教养院”史料陈列馆,犹如走入深邃的时空隧道,大半个世纪光阴倏忽而至。“吾生多幸,值风潮鼓荡,卷入洪炉百炼千锤成铁汉……家山虽破,有黄农裔胄,五族同胞一德齐心修学业……”这首“国际灾童教养院”院歌启迪教育着一批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,矢志不渝传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爱国爱民情怀。



责任编辑:缪歌妮
相关新闻
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1999-2023 Zjol. All Rights Reserved

Copyright © 1999-2021 Zjol.All Rights Reserved

浙江在线版权所有